宋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?
在官窑烧制的数年间,应是钧瓷发展的黄金时期。从传世作品看,官窑器物造型严谨,制作精细,庄重大气,装饰简练,或者很少装饰附件。制作大多使用传统手拉坯技艺,在某些器物的局部制作上也采用模制、手工捏制等方法,如器物的附加耳、把手等。支足多采用如意云兽处理,支足数目多为三,表示天、地、人三位一体,追求高层次的境界。
宋代钧釉釉层较厚,釉质莹润,层次感强,釉质较细,呈浊状。从釉的风格来看,民窑色泽匀净淡雅,釉色以天青、天蓝、月白较多,有的釉色发灰,红、紫斑及大面积红紫色较少。施釉到圈足。官窑釉色很丰富,大体分红、蓝、青三大类,有十余种窑变色彩。具体表现为,青蓝釉施于器内,红紫釉施于器外,也有内外皆施青蓝釉的。钧釉的铜元素在高温气氛下与青蓝色相混合一体,形成青中带红,红里泛紫,紫中藏青或红、蓝、紫相间,犹如玫瑰,又像海棠,或似晚霞的瑰丽画面。间或有葡萄紫、胭脂红、鸡血红、紫色等釉色出现。在釉面上可见蚯蚓走泥纹。官钧施釉到圈足,圈足内均刷有芝麻酱色釉。
从上述可以看到,钧官窑的工艺成就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均高于民窑。其原因在于官窑的职官严格按宫廷的需要进行设计烧制,同时又采取多种措施禁止民间窑场生产,就连为宫廷烧制东西的官窑也不例外,除成品经过严格挑选之外,剩余的残次品也要砸碎后深埋处理,不让其流入民间。这种高标准、严要求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钧瓷艺术在民间的发展,但对钧瓷制作技艺的精益求精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。
本文选自《追根求源话钧瓷》,该书第四版近期将由河南人min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转自钧瓷网
上一篇:没有了